CmK,Ppk,Cpk一直是常會被混肴的概念,在網路上也沒有一致的說法,目前我自己也還沒找到原出處的定義。但以下內容是CY的一些心得。
Q1: Cmk 與Ppk有什麼不同?
A1: 公式上是一樣的,但Cmk強調顯示機器本身的能力,所以在現場的操作中,我們使用最有經驗的操作員、最簡單的產品、最好的材料、最好而且簡單的製程、最短的時間、連續抽樣,去降低其它因子的影響,換句話說,”人機料法環” 將”人料法環”的影響降到最低,這樣我們才可以更客觀去評價機台的性能。Ppk的目的則是顯示整個製程的狀態,人機料法環都應該在正常生產的狀況下去取得數據,抽樣通常也會以隨機抽樣或系統抽樣的方式進行。但其實實務上Cmk與Ppk沒有明確的定義,所以Cmk與Ppk的名稱是允許某種程度的混用。
Q2: Cpk 與Ppk有什麼不同?
A2: 公式上就不同,Cpk是分組後再計算出組內(Within)的標準差,Ppk則是未分組,計算所有數值的標準差(Overall)再代入公式。另外,Cpk是有計算條件的,需要在SPC管制下是穩定的,算出來的Cpk才有意義。
Q3: Cpk是不是有計算條件?為什麼。
A3: Cpk需要在統計製程(SPC)的管控下,算才有比較大的參考價值。這是由於Cpk是為了表示良率,良率是由其分佈來估計,例如在常態分佈下3個標準差,我們知道良率是99.73。所以如果數據中有太多組超出SPC管制,,代表製程還存在特殊原因,會使整體的分配無法擬合原來預期的分配,這個時候Cpk的數據就沒有辦法很好的表示良率。就只能代表潛在的製程能力。
Q4:Cpk是短期製程能力, Ppk是長期製程能力,這個說法對嗎?
A4:長期還是短期是根據取樣時間
是長期還是短期是根據你取樣的時間所定義的,如果你取樣一個月那就是一個月,如果是一天那就是一天。
Cpk是短期Ppk是長期
對Cpk來說,他的公式是計算各組的平均能力,所以如果取樣是一天一組共取三十天,當我們把同一組數據同時算CPK與PPK,Cpk評估的是組內能力,意味著是”30天中每一天的平均能力”。PPK則是30天的能力 ,因此”Cpk是短期Ppk是長期”這個說法,基於同一份數據是對的。此時Ppk大多算起來會比CPK低。
Cpk是長期Ppk是短期
如果就應用的角度來看,Ppk若用在短期的取樣(一組)的計算,用於初步評估製程的能力,穩定後,則可以取長期半個月或一個月(多組)去計算Cpk。由於一組的現場控制都會比較好,反而這個時候PPK大多算起來會比CPK好。
結論
結論是,其實說法都沒有錯,只是在不同的抽樣條件下的討論,所以抽樣的方式是極為重要的。
實務分享
我之前遇過有現場工程師會質疑我在做產線啟動的時候為什麼可以收到這麼好的數據,但實際在生產的時候就很差,通常大部分的原因都是數據沒有正確分組跟取樣,又加上公式的理解錯誤,所以會有錯誤的解釋與結果。
Q5:為何稱Cpk潛在製程能力?
A5:若我們將己分組的一組數據,同時去計算CPK與PPK, Cpk是計算組內製程能力,組內的變異只存在一般原因,Ppk則是包含了組間(組間的變異是特殊原因造成)與組內,,一般來說Cpk算起來會比Ppk高。當消除組間變異後,Ppk就會漸漸的靠近的Cpk。所以我們稱之為潛在製程能力。
Q6:CmK/Ppk有使用上的限制嗎?
A6:製程組內變異還在混亂的階段是不能用,混亂的定義是,組內的數據,沒有趨勢,數據大幅度的亂跳,此時算什麼都沒意義。重點需要放在穩定製程。